热工类专业:能源领域的核心驱动力探索
一、热工类专业概述
热工类专业主要涵盖了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领域,致力于研究能量转换规律、热能传递以及热能的有效利用。在能源领域,热工类专业发挥着核心驱动力的作用。
工程热力学主要研究热能和机械能及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例如,热力发动机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而这个过程是通过媒介物质在热机中的一系列状态变化来实现的,工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工程热力学还研究热力系统的状态参数,如压力、温度、比体积等,这些参数对于描述系统的状态至关重要。其中,压力、温度、比体积可以直接测量,被称为基本状态参数。此外,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在热能与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换过程中,能的总量始终不变,这为能量转换提供了理论基础。
传热学则主要研究热量传递的规律。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热传导在物体内部或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之间发生,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热量传递。热对流是由于流体的宏观运动使不同温度的流体相对位移而产生热量传递现象,而对流换热则是流体与相互接触的固体表面之间的热量传递现象。热辐射是依靠物体表面对外发射可见和不可见的射线(电磁波)传递热量,它可以在真空中进行热量传播,且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换。
热工类专业在能源领域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无论是传统的火力发电,还是新兴的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地热能等,都离不开热工类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能量转换规律的深入研究和对热能传递的有效控制,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热工类专业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能源转换与利用
热工学在热机方面有着广泛应用。热机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包括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和火箭发动机等。热机的效率是衡量其性能的关键指标,提高热机效率一直是热工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某蒸汽机在蒸汽压力为1MPa、温度为300℃的条件下工作,做功冲程中蒸汽的体积从10⁻³m³增加到10⁻²m³。已知蒸汽的质量为10kg,比容为0.71×10³m³/kg,通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蒸汽在做功冲程中的温度、内能以及做功冲程中做的功,进而根据蒸汽机的效率公式计算效率。
在制冷与空调技术中,热工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冷剂在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和冷凝器等部件中的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和温度的控制。制冷与空调技术在食品保鲜、医疗、电子、建筑等领域意义重大。
热能利用与节能是热工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热交换器、蓄热材料等设备和技术,可以实现热能的高效传递和储存。例如在冶金、化工、建筑、交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热传递方式的应用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在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应用。在电子器件中,散热设计对于保证器件的正常工作至关重要。热传导主要依赖于物质内部的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当温度梯度存在时,微观粒子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扩散,通过碰撞传递热量。例如在电子器件散热中,可以合理规划散热路径,选择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热界面材料如导热硅脂、导热垫等,还可以应用热管技术,将热量从产生部位传导到散热器上,再通过散热器将热量散发到环境中。
在建筑领域,通过对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的研究,可以实现建筑的节能设计。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热量传播,且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换。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利用建筑材料的热辐射性能,选择合适的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
(三)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在能源领域,热工学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通过集热器等设备,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进而用于供暖、发电等。在geothermalenergy领域,地热能的利用也需要热工学的基础理论支持。例如某地热发电站的地热能利用率为60%,已知地热能的输入功率为10MW,根据地热能的输入功率和利用率计算地热能的输出功率。
在材料科学领域,热工学主要体现在材料的热处理、熔炼、铸造等方面。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可以实现材料性能的优化,提高材料的硬度、韧性、耐磨性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热工学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物体的热平衡、医疗设备的散热设计等。例如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中,热工学原理被用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
在环境工程领域,热工学主要体现在废热回收、废气净化等方面。通过热交换器等设备,可以实现废热的高效回收,降低能源消耗;利用吸附、膜分离等热工学原理,可以实现废气的净化处理。
三、热工类专业在火力发电中的应用与创新
(一)基于智能技术的热工自动化
智能技术在热工自动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分散控制系统是热工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应用于局域网中,能够实现对热工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有效控制,丰富其功能。电厂局域网作为数据控制端口,可对电厂各项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例如,目前已有很多火力发电厂采用了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分散控制系统,如N-90(infi-90)、WDPF、HIACS-3000等,这些系统拥有大量的处理器,能为火力发电厂的正常运行提供有效控制,还能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监控,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即使其中一个处理器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整个DCS系统的运行,同时还能有效控制电缆的使用量,节约设备、元件的使用量,提高火力发电厂的整体经济效益。
监控管理系统以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为核心,保证DCS数据交换等功能能够有效实现。将DCS应用在热工自动化中,可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储存等功能,提高DCS运行规范性。结合DCS具体运行情况对运行软件适当调整,满足其在功能方面的需要。在此期间,通过对智能技术的科学使用,不断提升火电厂自动化水平,加深其在生产实践中的智能化程度,提高其生产中数据处理效率的同时实现对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故障的及时处理。
(二)热工自动化技术的作用
提高发电效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多,对供电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热工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自动化、精密化设备,对原有发电系统和发电模式进行改造和升级。例如,某火力发电厂应用热工自动化技术后,发电效率提高了20%。将热工自动化技术应用在火力发电厂,保证整个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满足人们在电力供应方面的需要。
优化资源配置: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效率受资源配置和利用因素影响较大。热工自动化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存在隐患的设备,提高发电资源利用有效性。例如,采用热工自动化技术后,某电厂的设备维修成本降低了30%,资源浪费减少,发电效率明显提升。
降低发电成本:火力发电过程中对石油和煤炭等资源需求量大,以往资源浪费严重,发电成本高。热工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煤与石油的充分燃烧,减少资源浪费。例如,某电厂应用热工自动化技术后,节约发电成本15%,发电企业的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得以明显提高。
(三)热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将DCS应用在火力发电中,可实现对系统连接方式的优化和改进,接口使用量明显减少,可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厂运行效率。例如,某火力发电厂在应用DCS后,接口数量从原来的100个减少到50个,运行效率提高了15%。热工自动化技术还可应用于火力发电的各个环节,如燃烧、温度、压力等的调控。以某火力发电厂为例,该电厂对热工自动化技术进行了高效的应用,并且在其中的3个系统模块中均采用了自动控制。汽包水位系统根据电量负荷进行有效调节,调节范围有单冲和三冲量,最终结果可实现自动化调节;燃烧系统对送风量和炉膛内的压力进行有效控制,不管是减少负荷还是增加电量,都能进行自动控制,同时遵循火力发电厂的基本要求;主汽压力系统主要被应用于水温调节方面,可以实现对主汽温度的有效调节,引用了模糊控制方法,大大提高了主汽压力系统的调节能力。
四、热工类专业对能源发展的贡献
(一)技术支持与培训
热工专业技术人员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作用。他们为企业提供热工专业技术支持,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例如,在火力发电厂中,热工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处理热工设备的故障,如温度传感器失灵、压力变送器异常等问题,保障发电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们还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提升员工技能水平。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课程,热工技术人员向员工传授热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技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方法等知识。据统计,经过热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后,企业员工对热工设备的操作熟练度提高了30%,故障处理时间缩短了40%。
(二)工作成果与贡献
热工专业技术人员在设备安装与调试、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果,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团队建设方面的贡献。在设备安装与调试方面,热工技术人员成功完成了多个火力发电厂、核电站的热工设备安装、调试项目,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评价。例如,在某核电站的热工设备安装项目中,热工技术人员精心组织、科学施工,提前完成了任务,为核电站的按时投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方面,热工技术人员通过提高系统自动化程度,降低了能耗和排放,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估算,某火力发电厂经过热工技术人员的控制系统优化后,每年节约能源成本达数百万元。此外,热工技术人员还积极参与团队建设活动,提升了整个团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
热工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实践经验的欠缺可能导致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够熟练。例如,在新设备的调试过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可能会出现对设备性能了解不全面、调试方法不当等问题。另一方面,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团队协作过程中,热工技术人员发现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方面还有待加强,这可能会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此外,理论知识的不足也可能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偏差。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热工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和行业研讨会,深入掌握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热工基础理论,以及最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其次,积累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例如,参与热工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亲身体验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最后,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主动寻求合作机会,积极参与团队项目,学习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和寻求同事与领导的反馈与建议,热工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持续改进自己的工作,为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热工类专业为何是能源核心驱动力
(一)热工过程自动化的重要性
热工过程自动化在火力发电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热力工程的报警、程控、保护和自动的要求日益提高。在火力发电过程中,热工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各种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为操作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程控功能可以实现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保护功能则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迅速切断电源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避免设备损坏和事故的发生。而自动功能则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自动调整设备的运行状态,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这些功能的实现,使得电厂对热工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例如,据统计,一个现代化的火力发电厂中,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电厂的生产效率降低30%以上,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二)热工控制技术的发展
热工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发电机组的顺利投产和并网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从早期的简单仪表控制到如今的智能化分散控制系统,热工控制技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进步,热工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能够实现对发电机组的精确控制和优化运行。例如,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对燃烧过程的优化控制,提高燃烧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热工控制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发电机组的远程监控和诊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发电机组能够更加稳定、高效地运行,为能源领域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据相关数据显示,采用先进的热工控制技术后,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可以提高5%至10%,同时设备的维护成本也可以降低20%至30%。
其他产品链接:
网孔型PLC控制技术实验台
单片机技术综合应用实训室
工业机械手实训装置
机械系统搭接与测试实验台
工业控制与PLC综合实训装置
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验平台
PLC可编程.变频调速综合实验台
基础PLC可编程实训台
技工学校电工技术实训台
机械系统综合实训设备
液压PLC控制教学实训装置
机械原理多媒体综合实验装置
楼宇消防自动化系统综合实训平台
立式电工模电数电电气PLC控制综合实验设备
传感器检测与转换技术实训平台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实验设备
变频式抽油烟机维修技能实训考核设备
PLC可编程.变频调速综合实验台
初级维修电工实训台
技工学校高级维修电工实训台
初级电工电拖实训考核柜
PLC控制气压传动综合实验平台
冷链物流管道工艺与制作调试实训装置
机械系统创新搭接及运动分析实验台
通用电工电子技能成实验室成套设备
冷却水温度自动控制实训设备
船舶电工电气控制技能实训台
太阳能光伏发电综合实训设备
柔性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实训设备
单容水箱液位串级控制实验台
工程车辆空调系统实验台
装载机仪表灯光实验台
柴油汽车电器系统实验台
东风EQ1118G汽车电器实验装置
电子工艺焊接装配生产线
微机原理系统实验箱
通信原理实验箱(新模块化)
自动化PLC实训装置
电机装配技能实训台
电机及拖动控制实训装置
PLC.变频调速实训台
电机变压器维修及检测实验台
变配电室值班电工技能实训考核装置
检测与转换(传感器)技术实训台
传感器检测与转换技术实训台
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设备
风光互补发电测量与控制实训系统
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装置
风光互补发电实验平台
太阳能教学实训台
太阳自动跟踪系统实验装置
光伏离并网追日发电实验装置
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实训装置
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教学实验装置
太阳能电源技术实验装置
太阳能热能培训装置
工业自动化综合实训考核装置
电机故障检测实训考核装置
高性能初级维修电工技能实训装置
高级电工技师技能实训考核装置
现代电工技术实训考核装置
双沟式氧化沟实验装置
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实训装置
离心泵特性曲线测定实训装置
家电电器实训室设备
创新模块化自动生产线实训平台
自动化生产线实训装置
普通车床电气技能实验装置
哈弗共轨柴油发动机附翻转架
挖掘机液压模拟训练平台
液压挖掘机基础电器实验台
工程机械基础电器实验台
工程车辆空调系统实验台
挖掘机基础电气实验台
豪沃汽车全车电器实验台
柴油汽车电器系统实验台
东风EQ1118G汽车电器实验装置
柳工856装载机电器实验设备
UASB废水厌氧可生物降解性装置
鲁塞尔氧化沟实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