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有助于中职汽修专业课程改革,以
汽车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例,阐明了开展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重点论述了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本文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的应用进行探讨。
随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相关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合格的汽车维修人才短缺。尽管我国各个教育层次的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等纷纷开设与汽车相关专业,每年有很多汽车专业毕业生,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汽车专业教学不能很好地与就业市场衔接和匹配,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技能需求脱节,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各岗位的职业任务相结合,没有跟上技术更新步伐,导致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之前许多职业院校大力推行的一体化模块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与实践岗位不适应的问题,如课程体系学科化,教学内容理论化,忽视了企业之间规模、条件、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的差异,淡化了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人才培养难以实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接轨。为此,近两年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改革——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
一、职业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通过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个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系统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与课程相关的岗位技能,并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意趣在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问题,继而产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并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学中应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要求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并工作,使所有学习任务包含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
二、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在中职汽修专业课程中的构建、实施与评价:
(一) 构建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任务驱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最重要的是建立课程任务。课程任务建立的思路,一是确定以汽车总成或独立系统为任务单元作为教学的课程单元,它应具备汽车专业课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二是任务的内容以培养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理论知识只是完成操作技能所需的辅助工具。岗位职业能力应表现在处理岗位工作时应具备的完整的工作行为。这两个方面的设想围绕着一个总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之掌握职业工作行为的完整过程,能够独立地完成汽车一般故障的诊断和排除。
1、汽车总成(或独立系统)是课程的任务。任务驱动型教学体系是以汽车总成(或独立系统)为课程单元设计课程。按总成 (独立系统)把相关的结构、工作原理、拆装工艺、故障检测乃至维修等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组织为独立任务 (或以独立技术为课程任务),是以行动体系作为课程内容的编排原则。各个任务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一般一个任务就是学习一门单项技术,这就缩短了学生掌握技术的周期,完成一个任务就掌握了一项修理技术。
这种课程体系相对原学科教学体系而言,是把多学科的不同课程的相关内容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任务,对每一门学科来说可能是不完整的,但对职业行为来说却是完整的。它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了职业教育的技能性,较之学科课程体系而言,加强了课程间的联系并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任务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降低了难度,使理论与实操得到较好的结合,且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核心。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由两类人员组成:一是汽车维修技术员。其职责是负责现代汽车维修中占重要地位的“诊断”工作,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二是汽车维修操作工人。其职责是负责“修理”的工作,要求有熟练的维修操作技能,即经验知识和行为知识。
中职生源的普遍特点是活泼好动、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因此,可将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有熟练维修操作技能的“操作工人”。这一定位考虑到了 “用”与“学”双方的需要和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现状。
任务式教学体系的核心就是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教学“操作工人”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种职业能力应包括: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结构;能正确使用各种工具、量具;掌握汽车各部位的解体方法和步骤;正确判断零部件的使用条件和极限;会查阅维修资料,掌握装配与调整的方法和步骤;能利用主要检测仪器检测、诊断故障,并能制定维修操作的完整工作流程;具有正确而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按照这一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应会的维修项目,它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也是课程学习内容的核心;二是应会的基本操作,它是操作的基本功;三是应知的内容,它是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这三者中应会的汽车维修项目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岗位能力的具体体现。
汽车维修项目中所列的每一项应会的维修项目均为实际维修的作业项目,课程内容根据具体的维修项目来确定,应符合岗位能力的综合要求。如制动系任务中制动踏板自由行程的检测与调整、刹车总泵或分泵更换、液压制动器的检查与调整、制动跑偏等均为实际维修的作业项目,这些众多的维修项目群就构成了该课程学习内容的核心。
应会的基本操作是学生对汽车专业操作技能的基础项目,是操作的基本功,其内容取决于维修项目的需要,主要是汽车零部件的拆装与修理。如制动系中气压制动传动装置的拆装、液压制动传动装置的拆装(制动总泵、分泵的拆装)、刹车片的更换,等等。完整的维修项目就是由这些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起来组成的。
应知的内容应根据应会的要求确定,为应会的内容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应知的内容要求为:一是够用,应围绕某一维修项目或某一课题来组织相关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二是实用,所学的知识都应能直接用于这一维修项目或这一课题。学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实例作为支撑,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或验证。
在此原则下制定的课程修完后,学生就会知道制动系的主要维修项目和保养项目该如何完成了。因此,对基础理论较差的学生来说,任务式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基础理论课内容的取舍问题。采用一体化教学,把理论和实操融为一体,变抽象为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是很有帮助的。
加强汽车专业课程整合,增强教学效果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课程整合。以《发动机构造与检修》课中的点火正时的调整为例,可以联系《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检修》课中的分电器——真空式和离心式点火提前机构,把点火提前角的调节与发动机点火正时的调整进行整合。这样的好处是能使学生体会到汽车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近几年,笔者在汽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渐深入应用“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任务的设计也日渐成熟,辅以科学的任务实施评价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汽修班、汽驾班的《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考核结果来看,合格率分别为72%、80%、90%,优秀率,分别为11%、18%、28%,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满意度分别为70%、80%、93%。笔者将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完善“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争取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
当然,任务式课程体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自己的局限性。汽车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这使得汽车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解决这一不足,有待我们在汽车教学实践过程中继续总结、改进。